mathez(mathez松露巧克力)
热液中铂族元素的搬运
热液在许多环境中可以搬运PGE,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Stumpfl(1974)和Mathez(1989)先后研究了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热液流体搬运PGE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热液流体都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Hewett,1956;Mihalik等,1974),而且在岩浆型铂族元素矿床形成之后PGE仍然是可以“活动”的,即使是低温流体也可以搬运PGE。阿拉斯加Salt Chuck侵入体中的铜-金-钯-银矿床和澳大利亚北部Coronation山的金-铂-钯(铀)矿床是低温热液流体成矿的典型(Watkinson等,1992;Heinrich等,1994)。
大量铂族金属新矿物的发现,证明PGE不但可以形成单质矿物、自然合金或与S、As等元素形成硫砷盐,也可以与Te、Sb、Bi、Pb等形成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并不“惰”,而是颇为活跃的。
在外生作用下,PGE是可以溶解迁移和沉积的。如梅林斯基层的含Pt硫化物矿体在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后,并没有在风化淋滤带和残积层中发现Pt和Pd的富集,相反,在某些地区却贫碧唯化了。同时,在矿段上部发现有铂族金属的细小颗粒,其中心是Pd,四周是Pt,据判断它们是一种胶体沉积物。在巴西的铂矿中发现一些块状铂,呈钟乳状和葡萄状产出,说明它们是水溶液沉积物。在埃塞俄比亚比尔比尔地区超基性岩和比尔比尔岩上面的红土盖层中发现有铂块金,主要由锇铱矿组成,含Au和其他PGE,经研究认为是在大气降水作用下,通过淋滤,PGE发生“凝集作用”而生成的。
实验工作也为铂族金属的溶解迁移和沉积提供了依据。有人针对维特瓦特斯兰德含Au砾岩中的PGE的迁移问题做了实验,证明在氧化条件下PGE可形成复盐,而这可能就是比较易溶的PGE在海水中溶解的方式。更详细的实验表明,在温度为300~500°C时,氯化物的络合物对金的溶解有重要意义,Au和Pt以Au Cl4和(Pt Cl6)-2络合物的形式搬运,在氧化还原条件有很小变化时,它们就会沉淀下来成为块金。在温度为500℃,压力为2000bar时,在有赤铁矿-磁铁矿缓冲的条件下,约有1000g/t的Au可作为氯化物搬运。此外,有资料说明在有氧化剂(如Mn O)存在时,碱性氯化物溶液可以溶解铂族金属。含Fe、Cu的氯化物溶液在常温下不溶解铂族金属,但温度升高到160℃时就可溶解了。诺里尔斯克的实验也证明,氯化物型溶液是铂族金属可能的搬运剂。
在外生条件下铂族金属不但可以迁移和再沉积,而且可以发生化学变化。有人对砂铂矿中的铱锇矿颗粒进行了研究,发现沿着解理面发生了蚀变,而且从颗粒外部一直深入到中心。这说明通常认为耐酸耐热的铂族金属合金在地表水溶液中是非常不稳定的,这点在实验室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在变质过程中,铂族金属可能生成新的矿物。如有嫌慧基人认为梅林斯基层中的砷铂矿和硫砷铑矿大概是由不够稳定的碲化物和锑化物类矿物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对古德纽斯湾地区的砂铂矿中的含铁铂矿和两种铑的合金所做的研究表明,它们不可能是从熔融体中结晶出来的,因那时温度太高,却可能是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通过蛇纹石化作用对铂族元素进行活化、搬运而从溶液中沉积下来的。
澳大利亚芹谨北部的Coronation Hill是一个典型的低温热液型金--铂钯(-硒-锑士铀)矿床,位于Pine Creek镇东约80km处。该地区是一个铀矿集中区,20世纪50年代至少有13处矿山在开采。从1984年起开始采金,共查明矿石3.49Mt,平均品位Au 5.12g/t,Pt 0.21g/t,Pd 0.56g/t。其成矿流体中含有大量的Ca Cl2,流体包裹体中含Ca Cl2大于26%,主要是液相,没有测出气相成分,但在靠近沥青铀矿的地方出现O2,成矿温度只有140℃左右。其成矿机制是酸性的、氧化的、富Ca Cl2的卤水携带Au-、Pt2+、Pd2+、U6+,从无长石的砂岩盖层沿着近于垂直的断层向下部的火山碎屑岩基底下渗,与深部上升的可能携带CH4的流体相遇,在断层和不整合面的部位发生反应,导致金和铂族元素矿化。
松露巧克力哪个牌子好
松露巧克力诺梵、歌帝梵、乔慕、德菲丝、Mathez、欧贝拉、其妙、卜珂零点、乐奈、甘滋罗牌子好
1、诺梵
隶属于杭州巧诺梵食品有限公司,专注于巧克力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营松露巧克力、巧克力、巧克力棒棒糖、夹心巧克力、巧克力豆等产品。诺梵品牌的巧克力严格精选巧克力原料和各种新奇美妙的配料制作成各种不同口味的巧克力,坚持采用纯手工制作。
2、歌帝梵
歌帝梵品牌始于1926年比利时,是全球知名的精致手制巧克力品牌,产品涵盖松露形巧克力、模制巧克力、巧克力饼干、咖啡、热可可、巧克力软冰等,种类丰富多样,同口味随心选择,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好。
3、乔慕
乔慕品牌由法国DESTOMBES兄弟于1948年创建,是法国传统松露巧克力的实力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Chocmod公司生产的法国松露巧克力畅销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达数千吨以上,是为数不多的代表法国形象的产品之一,备受消费者爱。
4、德菲丝
德菲丝品牌源于法国,以松露巧克力而闻名,是驰名已久的专业做进口松露形代可可脂巧克力的品牌。德菲耐信丝品牌在把产品引进国内市场,以“浓郁丝滑,入口即化”的口感、苦中芾甜的纯正美味、表面天然可可粉的馥郁醇香,让大家对它喜爱有加。
5、Mathez
Mathez品牌于1934年在法国创立,是松露巧克力生产领域的专家品牌,主营各类口味的松露巧克力,包括香型、无香型及有机香菌巧克力。作为法国历史悠久的松露巧克力品牌,Mathez为追求完美的品质和出众的巧克力口感。
6、欧贝拉
主营松露黑巧克力、全麦面包、纯蛋糕面包、花生、 干脆面、蛋黄酥、欧贝拉、马卡龙等各种休闲零食,品种繁多,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欧贝拉品牌专注于食品行业多年,拥有优质稳定的供应商,可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多品类、健康美味的零食产品。
7、其妙
由厦门颖点食品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主营松告宽露黑巧克力、面包、蛋黄酥、饼干、水果糖、椰子饼、高粱饴软糖、肉松饼等各种休闲零食,品种繁多,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其妙品牌奉行“诚信求实、致力服务、唯求满意”的宗旨,全力跟随客户需求。
8、卜珂零点
隶属于上海卜珂食品有限公司,主营松露形黑巧克力、麦丽素、曲奇饼干、椰丝球、雪花酥、肉松海苔卷等食品。卜珂零 点品牌专注于食品行业多年,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品质出众,价格公道,受到用户的诸多好评。
9、乐奈
隶属于上海乐奈食品有限公司,主营松露黑巧克力、曲奇饼干、牛轧糖、麻薯、雪花酥、夹心巧克力等产品。乐奈品牌奉行“诚信求实、致力服务、唯求满意”的宗旨,优选高品质的原料供应商,保障产品质量,并时刻关注客户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改进。
10、甘滋罗
由安徽省集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主营爆酱巧克力、松露形巧克力、饼干、网红零食等产品。甘滋罗品牌专注于研发和生产松露巧克力多年,严选高品质原料,对制作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
松露形巧克力简介
是一道甜点。因外昌友轮形与法国有名的蕈类“松露”相似而得名。松露形巧克力的传统做法都是外表沾上可可粉,看起来就像沾满沙土的松露。松露形巧克力有美式、欧式和瑞士式3种配方,口味上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每种风格的松露形巧克力都是美味。
C同位素组成
金刚石、碳酸岩、地幔捕虏体中的CO2流体包裹体和石墨、大洋中脊溢出的CO2等来自地幔深度各类含碳物质均是测定地幔流体C同位素组成的理想样品。
1.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
Craig(1953)和Wickman(1956)测定了金伯利岩中金刚石的C同物返位素组成,其δ13CPDB值为-2‰~-9‰。Galimov(1985)总结了主要来自前苏联700多个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数据,发现大部分δ13CPDB值在-2‰~-9‰之间,但范围却宽达-34.2‰~+2.4‰。Deines(1992)的研究显示,产于前苏联和南非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没有明显的区别,其δ13CPDB值均具有较宽的变化范围,主众数同为-5.5‰,加权平均值都为-7‰。图1-12A为Deines(1992)统计前苏联和南非各500个产于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可见δ13CPDB值存在两个峰,主峰为-4‰~-8‰,次峰在-16‰~-20‰之间,Deines(1992)认为该图体现了全球地幔成因金刚石的δ13CPDB值分布。图1-12B为笔者统计的近期(1995年至今)发表的全球700多个产于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同样可见δ13CPDB值也存在两个峰,主峰为-3‰~-6‰,次峰在-15‰~-19‰之间。众所周知,产于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可分为橄榄岩型(P-型金刚石)和榴辉岩型(E-型金刚石)两类,从图1-13中可见,虽然两种类型金刚石的δ13CPDB值主峰都在-5‰左右,但榴辉岩型金刚石的δ13CPDB值范围(图1-13A)明显宽于橄榄岩型金刚石(图1-13B),前者有相当部分样品的δ13CPDB值分布在0‰~+2‰和-9‰~-23‰区间。
图1-12 金伯利岩中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
钾镁煌斑岩是金刚石另一主要寄主岩石,该类岩石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与产于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具有较大差别。图1-14为Jaques等(1989)分析的产于澳大利亚Argyle钾镁煌斑岩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可见其δ13CPDB值主峰为-9‰~-12‰,次峰在-4‰~-8‰之间。榴辉岩和橄榄岩中也有金刚石发现,Deines等(1987)报道南非Roberts Victor榴辉岩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相对集中,其δ13CPDB值在-4‰~罩搭饥-7‰之间;而Deines等(1991)测得博茨瓦纳Orapa榴辉岩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宽的变化范围,其δ13CPDB值为-4‰~-23‰。有关产于橄榄岩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分析资料很少,目前只有Jaques等(1990)分析了产于澳大利亚Argyle钾镁煌斑岩中橄榄岩捕虏体中的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其δ13CPDB值在-3.7‰~-5.6‰之间。
图1-14 钾镁煌斑岩中金刚石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
(转引自Jaques等,1989)
2.碳酸岩C同位素组成
碳酸岩(Carbonatite)是世界上出露相对较少的幔源岩石之一,其规模通常很小,但常与碱性岩形成环状杂岩体呈岩颈、岩墙、岩锥等产状在大陆裂谷环境广泛分布(LeBas,1977;Bell,1989;Woolley,1989;Bell and Keller,1995;Bell et al.,1998),在碰撞造山带和洋岛等构造环境也有呈单一透镜体、条带状和似层状产出的碳酸岩(Le Bas,1984,1989;Mian and Le Bas,1987;Woolley,1989;Tilton et al.,1998),其形成时代从太古宙至现代(坦桑尼亚Oldoinyo Lengai碳酸岩火山最近一次喷发是1993年6月)(Kwon,1986;Woolley,1989;Veizer et al.,1993;Tilton and Bell,1994;Bell and Keller,1995)。碳酸岩是岩浆岩中来枝陆源最深的岩石,Sweeney(1994)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与碳酸岩熔体形成相关的部分熔融作用可以发生在地幔软流圈,也可以发生在地幔岩石圈;与硅酸盐熔体相比,碳酸岩熔体相对富含挥发分,其固液温度、粘度和密度均较低(Triman and Schedl,1983;Kjarsgaard and Hamilton,1989;Wolff,1994;Dobson et al.,1996),在岩浆侵入(或喷发)过程中流动性较好,受地壳物质的混染相对较小。因此,碳酸岩可被视为研究地幔流体地球化学的“探针岩石”。
许多学者对世界各地的碳酸岩进行了C同位素组成研究,Deines(1989)对20世纪80年代这方面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发现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不同岩石组合及不同产状碳酸岩的C同位素组成不具明显的差别,其δ13CPDB值集中在-2‰~-7‰之间(图1-15A)。Deines(1992)认为,只有碳酸岩的δ18O与地幔硅酸盐矿物达到氧同位素平衡的碳酸岩才最有可能保存地幔C同位素组成,他根据δ18O值挑选出符合条件的30个来自世界各地碳酸岩的C同位素组成数据,其δ13CPDB值为高斯分布,平均为-5.4‰,标准偏差为±0.2‰。
图1-15 碳酸岩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
表1-10为笔者统计的近期发表的世界各地碳酸岩的C、O同位素组成,同样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碳酸岩的C同位素组成不具明显的差别,其δ13CPDB值集中在-2‰~-7‰之间(图1-15B,图1-16A)。碳酸岩往往与碱性岩共生形成环状杂岩体,从Deines(1970)的统计结果可见,加拿大Oka杂岩体中碳酸岩和与其共生的硅酸岩的C同位素组成相近,两类岩石的δ13CPDB值都集中在-4.6‰~-5.6‰之间(图1-17)。
图1-16 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碳酸岩C、O同位素组成
横坐标序号同表1-10;I—范围;○—均值
表1-10 碳酸岩C、O同位素组成统计表
续表
注:序号4~9为海洋碳酸岩。
图1-17 加拿大Oka杂岩体中碳酸岩和硅酸岩C同位素组成
(转引自Deines,1970)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许多地区的碳酸岩的C、O同位素组成与Taylor等(1967)和Keller and Hoefs(1995)确定的原始碳酸岩C、O同位素组成(Taylor等(1967)确定的原始碳酸岩δ13CPDB值:-4‰~-8‰,δ18OSMOW值:6‰~10‰;Keller and Hoefs(1995)确定的原始碳酸岩δ13CPDB值:-5‰~-7‰,δ18OSMOW值:5.5‰~7.0‰)存在一定的偏差(图1-18A),对此Demény等(1996,1998)用高温结晶分异作用、地壳混染作用、低温蚀变作用、海水影响、大气降水影响和去气作用等进行了解释(图1-18B)。笔者的统计结果表明,δ18OSMOW值在6‰~10‰之间的498件碳酸岩的δ13CPDB值绝大部分集中在-2‰~-8‰之间(489件),平均为-5.01‰,与Deines(1992)的统计结果相近。
图1-18 碳酸岩δ13CPDB-δ18OSMOW图
A中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10,虚线框为Taylor等(1967)确定的原始碳酸岩区域;B转引自Demény等(1998)
3.地幔捕虏体C同位素组成
测定地幔捕虏体C同位素组成的对象为石墨的CO2流体包裹体。Deines等(1987)报道了2件Roberts Victor含金刚石榴辉岩中石墨样品的C同位素组成,其δ13CPDB值分别为-5.8‰和-6.3‰,略高于岩石中与之共生金刚石的δ13CPDB值(均值为-7.0‰);Deines等(1991)测定了博茨瓦纳Orapa榴辉岩中石墨和金刚石的C同位素组成,在22件石墨样品中,除1件样品的δ13CPDB值为-20.3%。外,其余样品的δ13CPDB值集中在-4.6‰~-7.8‰之间,其变化范围在与之共生金刚石的δ13CPDB值的变化范围(-4‰~-23‰)之内;Pearson等(1994)获得地幔橄榄岩中石墨的δ13CPDB值为-3.8‰~-12.3‰,集中分布于6‰~7‰之间,平均为6.7‰。
Nadeau等(1990)和Pineau andMathez(1990)采用分步加热法分别测定了北美大陆西北缘5个地区(Nunivak Island、Alligator Lake、Jacques Lake、ForkSelkirk、Castle Rock和Prindle Volcano)和夏威夷Hualalai火山岩中地幔捕虏体的C同位素组成。他们认为不同温度提取的CO2反映了地幔捕虏体中不同形式的含碳物质,低于800℃提取的CO2主要代表存在于地幔捕虏体中的石墨类和有机含碳物质,其δ13CPDB值一般低于-25‰;而高于800℃提取的CO2主要来自地幔捕虏体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其δ13CPDB值在2‰~10‰之间。但从Nadeau等(1990)的分析数据看,地幔捕虏体低于800℃和高于800℃的C同位素组成的差别并没有那样明显,高于800℃的C同位素组成中也有部分较低的δ13CPDB值;Pineau and Mathez(1990)和Trull等(1993)的分析数据也有同样的特征。
我国学者樊祺诚等(1996)采用分步加热法测定了中国东部11个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13个地幔捕虏体C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800℃的δ13CPDB值分布于-2.9‰~-25.5‰(集中区为-16.0‰~-22.0‰),1100℃的δ13CPDB值分布于-12.7‰~-35.7‰(集中区为-21.0‰~-29.0‰)。刘刚等(1998)也采用分步加热法分析了大麻坪碱性玄武岩中地幔捕虏体CO2、CO和CH4的C同位素组成,发现不同矿物CO2和CO的C同位素组成没有明显的差别,不同矿物CH4的C同位素组成也具有相似的变化范围,但其δ13CPDB值(-30.1‰~-50.5‰)明显低于前者(-21.9‰~-27.4‰)。从刘刚等(1998)的分析数据还看出,虽然在400~1140℃内不同矿物的δ13CPDB值总体有随温度增加而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在高于800℃的C同位素组成中没有出现高δ13CPDB值(大于-20‰;辉石岩CO在400℃和550℃的δ13CPDB值分别为-14.1‰和-11.5‰例外)。
4.玄武岩C同位素组成
玄武岩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由于地幔部分熔融、熔浆上升和喷发可能产生C同位素分馏和污染,玄武岩的C同位素只能间接提供地幔的C同位素信息。测定玄武岩C同位素组成一般也采用分步加热法,由于低于600℃提取的CO2一般比高于600℃提取的CO2相对贫13C,因此以前多认为低于600℃提取的CO2主要是表面有机污染物,而高于600℃提取的CO2才可能是溶解于玄武岩玻璃或气孔中的CO2(Deines,1989)。Exley等(1986)系统测定了各大洋的洋中脊玄武岩玻璃以及热点地区玄武岩玻璃的C同位素组成,在高于600℃的条件下,洋中脊玄武岩玻璃的δ13CPDB值平均为-6.6‰,热点地区夏威夷Loihi拉斑玄武岩的δ13CPDB值平均为-5.6‰、碱性玄武岩δ13CPDB值平均为-7.1‰。众多的分析资料显示(Exley等,1986;Taylor,1986;Blank,1993;张铭杰等,1998),玄武岩C同位素组成与其产出位置有关,洋中脊玄武岩的δ13CPDB值为-3.5‰~-9.3‰、洋岛玄武岩为-2.8‰~-7.5‰、弧后玄武岩为-9.8‰~-32‰、岛弧玄武岩为-24.5‰~-29.0‰,大陆玄武岩为-20‰~-30‰。
Deines(1992)在总结玄武岩C同位素组成时指出,大部分高温提取的CO2的δ13CPDB值落在-4‰~-9‰之间,也有低达-25‰~-30‰的数据,经细心清洗的样品在低温下也很贫13C,这不应是污染造成的,而是玄武岩固有的碳;从Deines(1989)统计的玄武岩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也可看出(图1-19),其δ13CPDB值存在双峰分布。因此,玄武岩的C同位素组成与金刚石和地幔捕虏体相似。
图1-19 玄武岩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
(转引自Deines,1989)
图1-20 陨石C同位素组成直方图
(转引自Deines,1989)
综上所述,除碳酸岩外,金刚石、地幔捕虏体和玄武岩的C同位素组成均具有双峰分布特征,δ13CPDB值的主峰和次峰分别在-2‰~-9‰和-15‰~-25‰之间;实际上陨石的C同位素组成也具有这种特征(图1-20)。目前对地幔C同位素组成出现低δ13CPDB值区域存在多种假说,主要包括:①压力、温度、氧逸度引起碳的物相变化及相应的同位素效应;②俯冲作用引起的再循环地壳物质进入地幔;③地幔去气作用;④原始地幔C同位素组成不均一。储雪蕾(1996)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第①、②和③种假说都很难解释地幔C同位素组成具有的双峰分布特征,从而指出δ13CPDB值呈双峰分布可能是原始地幔C同位素组成本身具有的特征,即原始地幔C同位素组成存在不均一性。